当前位置:必看小说网>历史军事>家兄朱由校> 第六百四十五章 江水为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百四十五章 江水为竭(3 / 4)

不过,这种职位的变动对于他们来说并不重要,科技的进步才是他们在意的东西。

王徵提出的东西,朱由检看了,如果他没有记错,那王徵的这篇论文,实际上就是最早的内燃机四冲程工作循环。

在内燃机上,大明没走歪路,不过在内燃机的燃料上,“内燃机科室”中的许多学士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要用煤气,有人认为要用石油,还有的人则是认为可以使用乙醇。

其实从朱由检的角度来看,使用乙醇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这其中原因,主要还是大明在麓川、旧港开始使用蒸汽机,朱由检不想让这东西过早暴露在西方人严重,因此不得已的“闭关锁国”。

不过,这样的“闭关锁国”,与其说是封闭自己,倒不如说是封闭世界。

毕竟不被允许进入大明本土的国家,仅占世界面积的30%,剩下的70%国家都能进入该海域。

朱由检这么做,加上欧洲那持续不断的战争态势,恐怕欧洲的科学会因为战争而延迟数十年才能出现。

倒是大明,似乎已经因为全民教育而涌现出不少天才了。

“那奴婢待会就转告万岁……”

王承恩听出了朱由检的无奈,因此也只能应下,心里不免为李定国担心了几分。

“听说郑芝龙的长子郑森参军加入了海军,他表现得如何?”

朱由检突然提起了郑芝龙的儿子郑森,这让王承恩愣了愣。

说真的,以王承恩的位置,他根本就不会在意一个总兵的儿子,毕竟大明有三十多个总兵。

听他这么说,朱由检也略微无奈。

“我本意是想让戚元功调任上直都督,戚元辅担任南军都督的。”

“只是南边传来了戚元辅身体不好的消息,看样子他得提前致仕,戚元功得顶替他了,因此不能调动。”

“加上印度厮当需要戚元弼坐镇,上直都督便很难选出人选了。”

朱由检也很为难,新生代没起来,老一代都在凋零。

后世使用乙醇燃料的大国无一不是土地肥沃,地广人稀的特点。

他们有大量的耕地可以耕种,而转化成乙醇燃料就能很好地消耗掉他们过剩的玉米以及甘蔗。

这一点,放在现在的大明,似乎也能对应得上,毕竟大明每年新增上千万亩耕地,日后即便没有高产粮食的技术,也能凭着广袤的耕地面积将乙醇当做为主要能源。

粮食上没有问题,那剩下的问题就是温度了。

乙醇汽油的燃烧会使得汽车的尾气中含有大量水汽,从排气管滴落的冰熘子落在路边被压到之后就会导致四轮的抓地力不一致,进而出现打滑和侧翻的情

由我遥领吧。”

在满桂、孙应元相继调任后,朱由检没有想出谁能代替自己做大都督的人选。

孙传庭和洪承畴已经是阁臣,李自成又要前往齐国,李定国年纪又太小,不能服众,秦民屏和戚家三兄弟年事已高,怎么看都不能选他们。

因此,朱由检只能遥领大都督一职,直到李定国资历足够或者大明内部涌现新的帅才,他才能退位让贤。

这种事情,说起来也是一种无奈。

在后世,乙醇燃料相较于汽油而言燃烧更加充分,能很好地解决积碳问题,加上其本身就拥有很强的清洁作用,一些燃油杂质也可以消除。

相较于同样是洁净能源的甲醇,乙醇的动力也要强得多,能够达到汽油的三分之二。

这么看起来,反正大明的内燃机是从头起步,如果选择乙醇作为燃料,那似乎能解决不少事情,最少它比石油更容易获得,而且更为洁能。

因此,在前世的时候,朱由检就注意了这种技术,从这种技术引进到叫停,他都有注意过。

在后世,乙醇叫停的原因也很简单,首先就是乙醇的来源。

想到这里,朱由检将自己的目光放到了军备院的奏疏上。

【六月二十八日,翰林学士黄长溪彷蒸汽机的结构,在内燃机中采用了弹力活塞环的新型设计,使得内燃机热效率提升为4%左右。】

【根据黄长溪的设计,内燃机总学士王徵对内燃机热力过程进行理论分析,提出提高内燃机效率的要求。】

这是来自孙元化的奏疏,由于毕懋康年事已高,他在年初申请致仕,同时申请迁移齐国。

因此,军备院侍郎的职位,便被孙元化所顶替了上去。

不过,既然自家殿下开口询问,王承恩还是作揖退出书房,出去打听了一下消息。

不多时,他返回了书房,将消息说出:

“据闻他水战精湛,眼下是丙等舰队的守备官,抓捕了许多企图偷渡来小西洋走私的欧洲商人。”

王承恩的话让朱由检点头认可,自从大明在利未亚站稳脚跟后,大明对各国商人的限制也就进一步加大了。

几乎所有国家的商人,都被统一放到了锡兰府进行商贸交易,不能越过锡兰府到东小西洋。

加上上直都督的政治意义比军事意义重要,因此放谁他都不安心,只有李定国他才比较放心。

以眼下李定国的能力,统帅上直十六卫五十营二十四万兵马有些难度,但或许这样才能让李定国更加把心思放在带兵上,免得他总是想着回去齐国。

况且,让李定国坐上这个位置,也是朱由检支持自家大侄子的手段之一。

如果自家哥哥日后年老昏庸,想要行废立太子之举,那也得看在李定国的面子上掂量掂量。

尽管在朱由检看来,这样的事情不太可能发生,但他还是做足了准备。

古往今来,一个时期能有三个帅才就足以庆幸,像唐初、盛唐、明初那种帅才踊跃的情况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大明眼下经过朱由检二十多年的培养,也就走出了孙传庭等六七个人,现在还偏偏有三个人要远走齐国。

如果不是熊廷弼年纪大了,朱由检都想把他拉出来老当益壮了。

“那小子才二十三,是不是太小了些?而且功绩也不够……”

王承恩听到朱由检的话,担心着开口。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必看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