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必看小说网>其他小说>跟着姓名学国学> 第217章 远征高句丽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7章 远征高句丽(1 / 2)

唐高宗见人都来了,总不能置之不理吧?于是答应帮帮忙。谁知没收住力,下手太重,居然帮着帮着就把高句丽给打没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归根到底,这事还要赖唐高宗,因为他派出的阵容太豪华了。

主将是大唐第二位战神,时年七十三岁的李积。他被任命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麾下则有庞同善、契苾何力、薛

当倭军动员战船一千余艘、战士四万余人浩浩荡荡杀来时,唐朝只派出一位名将刘仁轨(601年-685年3月),率一百七十余艘战舰1.3万余人陈兵百济白江口迎敌。

这就足够了。

面对船舰、兵力数倍于自己的倭国水军,大唐将士四战四捷,打出了一次以少胜多、酣畅淋漓的经典海战。

近半数的倭国小木船被唐军火箭射中,一时烟炎灼天,海水皆赤。无数倭军或被溺毙,或被击杀,而那些未被杀死的倭军兵将魂飞魄散,一时并降。

像这种实力上的碾压,就算派给倭国四架现代化的飞机来,恐怕也没用,扭转不了战局。

其时,九姓铁勒纠集十余万骑兵对抗唐军,并令数十骁骑阵前挑战。薛仁贵不慌不忙,连发三箭射死三人后,随即挥军冲阵,大败九姓铁勒。九姓铁勒从此衰败,而唐军中则流传一句诗: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

真是慷慨豪壮,大快人心。

在朝鲜半岛战场,薛仁贵同样大发神威,连战连捷,很快揍服高句丽。

然而高句丽刚刚老实,百济又开始闹腾起来。它不敢对天朝上国用兵,却联合高句丽再次起军侵略新罗。

唐朝多次遣使规劝无果,以大将苏定方领兵十三万跨越白山黑水,远征百济,新罗国则出兵五万助战。十八万大军摧枯拉朽一般杀入百济都城,俘虏百济王族及官民一万三千余人。为防止百济人死灰复燃,唐朝在此连设熊津、马韩、东明、金涟、德安五个都督府镇守。

九五:坎不盈,只既平,无咎。

坑穴没有填满,只快要填平,没有灾殃。

小小的洞穴虽然还没有全部填满,但是已经快填平了,我们踩上去不会被崴脚,也不会因一脚踏空而跌倒,当然比较安全,没有灾殃。

这至少告诉我们两个道理。

第一,不要骄傲自满。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无论何时,都要保持心态的平静、平和。很多时候,心态越平静,五感反而越敏锐,做出的判断也越理性。

百济亡族遗民只好再次大逃亡,或者躲到了高句丽,或者逃去了倭国。

经此一役,倭国也被揍破了胆。从此战直到1592年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近一千年时间内,倭国再也不敢对中国正面宣战。

揍倭国,灭百济之后,接下来再次轮到高句丽。

实际上,对已经老实的高句丽,唐朝本无意再次兴兵。小兄弟不老实,一顿板子打服就好了嘛,没必要往死里揍。谁知公元666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的长子泉男生,忽然仓皇跑到京都长安求救。

原来渊盖苏文死了,他的几个儿子为争权而兄弟相残。泉男生眼见打不过,只好来找大家长唐高宗帮忙。

不久,百济果然掀起复国运动,只不过雷声大雨点小,很快被唐军打得溃不成军,不得不向高句丽和倭国求援。于是中日两国的第一次正面交战拉开帷幕,这就是奠定此后一千多年间东北亚政治、文化格局的白江口之战。

此时的倭国处于飞鸟时代。这个名字很美的时代,源起于公元593年日本第一位女天皇推古天皇登基,这位女皇可能是最早使用天皇称号的倭国君主,终止于公元710年迁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市)。

公元663年,倭国的首领是中大兄皇子,即后来的天智天皇。他雄心勃勃,应百济遗民之请派出援军,企图打败唐军,进而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支配地位。

他想得太美。

其时大唐名将云集,士卒善战,区区倭国那点兵马,实在有点螳臂挡车的意思。

第二,越到问题临近解决的时候,越应该谨慎小心,尽量保持平稳过渡,以免别生枝节,横生祸端。

在西突厥灭亡之后,唐高宗未能保持足够的理性,没有倾力安抚,而是莫名杀降,导致横生事端。突厥人第N次反叛,建立了后突厥政权。而在劳师远征朝鲜半岛时,唐高宗做到了收放自如。

公元655年,朝鲜半岛三国纷争,新罗国面临百济、高句丽联合入侵,新罗武烈王被迫遣使向唐求援。唐军大将苏定方与营州都督程名振奉命率军一万北渡辽水,征讨高句丽,杀敌一千多人,小胜摄敌后班师。

三年后,唐高宗再次起兵,命程名振征讨高句丽,以薛仁贵(614年-683年3月)为副将。薛仁贵出身河东薛氏,是唐初崛起的传奇名将。他于大唐贞观末年投军,以一袭白衣持戟悬弓,冲阵无敌而闻名。

他最传奇的一战,是以副将之位从右屯卫大将军郑仁泰,领兵赴天山击九姓铁勒。所谓九姓铁勒,是唐朝对活跃于蒙古高原北部的九个游牧部落的总称,主要包括回纥、仆固、同罗、浑、思结、拔野古、契、阿布思、骨仑屋骨思这九个部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必看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