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必看小说网>其他小说>跟着姓名学国学> 第210章 煌煌太宗业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10章 煌煌太宗业(1 / 2)

唐军客场作战,又面临气候寒冷、军粮不足、后勤补给困难等诸多不利因素,若一味挥军北上,将有化小胜为大败的凶险,甚至可能如隋炀帝北征一样遭遇全军覆没的灭顶之灾。

唐太宗没有被眼前小胜冲昏头脑,冷静地判断形势,主动撤军,既有效保存了唐军的有生力量,也成功避免了将士因久攻不克而士气下降的风险。

从高句丽班师回京后,唐太宗生病了,皇太子李治代行政事。

唐太宗这一次得的病是痈疽,这是因常年征战劳累交加而引发的一种急性化脓性毒疮,回宫静养静养也就好了。不过比较麻烦的是,李氏皇族有一种家族性的遗传病,名叫风疾。包括李渊、李治以及李唐后世多位皇帝,或轻或重都患过这种风疾。李世民也未能幸免。

公元649年,李世民的风疾病情加重,他必须要为帝国的未来作准备了。在为太子李治安排的辅政大臣中,最重要的有一文一武两位,文官是长孙无忌,武将则是李积。

唐太宗一看,哦豁,小兄弟不听话,那就打打小屁股吧。

公元645年,他以高句丽侵暴邻国新罗为由,率军御驾亲征。

其时,刑部尚书、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已率水军自莱州渡海包抄平壤,而名将李积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亦已领六万步骑抵达幽州。

李积搞了一个瞒天过海之计,明面上似乎要通过怀远镇,暗中却领军北上,出其不意突袭高句丽。与此同时,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及营州都督张俭相继到达。三军合攻盖牟城(今辽宁抚顺市),俘获百姓两万多人,得粮食十多万石。

随后,李积兵锋直抵辽东城(今辽阳市区),与李道宗再次大破高句丽军,斩首一千余级。

既然明明是一块食之无味的鸡肋,隋唐两朝帝王为什么又要对它屡屡用兵呢?

因为这实在是一个磨死人的小妖精。

表面上客客气气,暗地里小动作不断,逮着机会还要恶心一把,像高句丽这种反复无常的岛国作派,即使到现在,我们的国人依然感同身受。你说隋唐人身临其境,怎么受得了?

无论在隋初还是唐初,高句丽一直都是中国的属国,高句丽的王要接受中国皇帝的册封,才算名正言顺。

比如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就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

渡水涉河,河水淹过头顶,凶险,没有灾难。

唐太宗以前朝为鉴,几乎避开了表叔隋炀帝曾经遇到过的所有坑。但是在高句丽这里,他仍然差点跌了一跤。

从地图上看,高句丽只是一个弹丸之地,为什么却连续让隋、唐两朝大军多次无功而返呢?

实际上,高句丽本身并不难攻克。

长孙无忌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首位,他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李治的亲舅舅,唐太宗对他表示很放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对李积,他却还要考验考验。

唐太宗一直很欣赏李积。有一次,唐太宗在宴席上望着李积说:“朕准备托付太子,想来想去没有比

不日,唐太宗亲抵辽东前线,攻陷辽东城,杀敌一万余人,且俘虏一万多士兵、四万余百姓。

紧接着,唐军再下白岩城(今辽宁省岫岩),并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外斩首两万余级,招降三万六千余人,另缴获战马五万余匹,牛五万多头,铁甲一万多领以及其他大量兵器。

唐军声威大震,高句丽境内后黄城、银城等地军民纷纷弃城而逃,以致数百里内无人烟。

然而冬天来了。辽东气候转寒,天地草枯水冻,再加上安市城坚城据险,唐军久攻不下。唐太宗当机立断,下令班师回朝。

这是唐太宗的英明伟大之处,善于审时度势,而不贪功冒进。

但一如隋初故事,高句丽一边做着属国,一边不安份地在辽东修建千里长城,并且还悄咪咪地与突厥结了盟。

行为有些不地道,但我们都能理解。毕竟高句丽国家再小,仍然拥有无可争议的独立自主权,再说一个弹丸小国,挖空心思为自己积攒一点本就不多的安全感,这无可厚非。

然而这小东西却有大野心。

公元643年,高句丽伙同百济国欺负唐朝的另一个附属国新罗,甚至还意图断绝新罗通向唐朝的参天可汗道。

这就有点过分了。唐太宗于是派人出使高句丽,命其停止战争,结果遭到拒绝。

三国时代,曹操就曾率大军攻破高句丽。

公元598年,因高句丽不断骚扰边境,隋文帝忍无可忍,下诏废黜高丽王高元爵位,并起大军三十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兵马未到,高元已遣使谢罪,上表自称“辽东粪土臣元”。隋文帝见状放过了他。

隋文帝为什么如此轻易就放弃北征呢?

因为这是一块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可惜。

中原地区与朝鲜半岛之间远隔白山黑水,若劳师远征,虽然后勤补给困难,一鼓作气也能碾压过去。但打下来后,因为鞭长莫及,政令难达,固守和治理都是很大的麻烦,所以最后还是要还回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必看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