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必看小说网>历史军事>二战:当今世界格局的奠基石> 22、【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必然中的偶然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2、【中国抗战】全面爆发:必然中的偶然(2 / 3)

28日,日寇进攻南苑,第29路军各部陷入混乱。下午1时,南苑失守,第29路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殉国。29日凌晨,第29路军天津驻防部队第26、第112旅在第38师副师长李文田指挥下,向天津日寇主动发动进攻。战至下午,第38师因日寇飞机轰炸,指挥系统中断,各部陷入混战。3时,李文田率部撤退,天津失陷。29日,廊坊失陷。30日,北平沦陷。

至7月30日,北平地区中国军队撤至涿县、固安、永清以南地区,日寇占领平津后,暂停进攻。

7月29日,蒋介石得知平津失陷后,于当日上午和下午两次召开特别会议。将平汉、津浦铁路以北划为第一战区,任命徐永昌为保定行营主任,蒋亲自兼任战区司令。统辖第1集团军(宋哲元部)、第2集团军(刘峙部)、第3集团军(韩复榘部)、第5集团军(顾祝同部)及第7集团军(傅作义部),骑兵第6师(马占山部)、第3师和第7师(何柱国部)一同归属第一战区。

淞沪会战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受制于中日签署的《中日停战协定》,中国军队只能驻守在昆山、苏州一线。国民政府为准备对日作战,于1936年2月在京(南京)沪区秘密成立指挥部,张治中为军事长官,负责京沪地区的军事准备工作。

日,日寇驻北平丰台部队举行战斗演习,地点选在卢沟桥北、永定河东岸的回龙庙附近,此处为中国第29路军防地。和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一样。当晚22时30分,日寇放枪后称听到附近宛平城有枪声,并且日寇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城内搜查,被我军拒绝。8日早晨5点,日寇第3大队下令向宛平城中国第29路军发动进攻,七七事变爆发。

8日,北平当局下令坚守卢沟桥,29路军军长宋哲元致电南京国民政府,报告事变真相。蒋介石随即回电:“宛平城固守勿退,并须全体动员,以备事态扩大。”

同一天,日本两次召集内阁会议,确定事态不扩大、就地解决的方针,并向“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发出指示:“为防止事情扩大,要避免进一步行使武力。”北平当局也不希望事态扩大,希望问题能够和平解决。

11日,中日双方达成协议,停止交战,中国军队向日寇道歉,并承诺不在永定河以东驻扎军队。

此时的日本当局,在对华政策上出现分歧。日本政府不希望事态扩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参谋本部作战部长石原莞尔。他认为,日本当前最大的敌人是苏联,应将全部精力用在对苏联战争的准备上。如果此时对中国开战,势必影响对苏作战。而已经实际上不受政府控制、直接受命于日本天皇的日本军部,绝大多数高级将领则主张扩大对华侵略。他们认为“对华只需一击,就可使中国屈服,甚至对华战争需要2个多月就可以结束,并不会影响对苏联的战争准备。”双方的分歧不在是否对华发动侵略战争,而是发动战争的时机。而日本军部过于乐观的估计,致使其做出了错误的战略预判。

在京沪警备司令部成立时,上海市区仅有上海保安总团及警察总队共约3个团兵力。为加强上海警备力量,张治中将87师、88师集结于常熟、苏州、江阴及无锡的公路铁路附近,并制定汽车、火车运输计划,随时可迅速将部队前送上海。同时令一个团伪装成保安团,进驻虹口和龙华机场,另一个团伪装成宪兵进驻松江。

1937年7月29日,日本参谋本部制定《对华作战计划》,准备将战争扩大到华中地区。

7月11日,日寇参谋总长载仁亲王、首相近卫文磨觐见日本天皇,奏请派兵华北,日本裕仁天皇予以批准。7月15日,日寇完成作战计划,7月20日,日寇第20师团、第1和第11混成旅团,以及航空兵部队在平津完成集结。

国民政府在事变发生后,判断此次事变系日寇有预谋行动,日寇有扩大侵略的可能。7月9日,蒋介石命令第26路军孙连仲部2个师,以及40军庞炳勋部开赴石家庄至保定一线,支援平津地区,并统归29路军宋哲远指挥。

7月16日,四川地方军阀刘湘、潘文华表示“在此国难当前,正是我捍卫国家,报效领袖之时。”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讲话,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7月21日,广西地方军阀李宗仁、白崇禧致电军事委员会:“欣聆国策已决,誓本血忱,统率全体将士及广西1300万民众,拥护委座抗战主张,任何牺牲,在所不惜。”此外,山西阎锡山、青海马鸿逵、云南龙云等各地方军阀也纷纷表态,拥护政府抗日。

然而,身为29路军军长的宋哲元,在七七事变爆发后,始终希望通过忍让来平息事态。为此他命令第38师师长张自忠与日本方面保持接触,却没有积极备战。7月22日,当得知日寇机械化部队向华北输送,即将开始大规模行动后,宋才开始考虑抗战,但为时已晚。

7月25日,日寇进攻平津之间的廊坊,26日进攻北平。27日,日寇继续向华北增兵,第5、第6、第10师团调往华北,第11师团调往青岛,第3师团调往上海。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必看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