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必看小说网>其他小说>山河劫> 第1章 小秀才顾兴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 小秀才顾兴安(2 / 3)

“哦,我来找你父亲谈办学。”兴安这才想起正题,忙将来意表明,并简陈把自己的设想讲了讲。

云茵认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哟,居然猜到了?”云茵说着却背过手往后退了一步,微微低下头,大眼睛亮晶晶地,警惕地盯着他。

“别怕,这是礼节,叫握手。城里的人如今都这么着,两个不认识的人见面彼此一介绍、拉拉手算是认识了,以后就是朋友。”兴安解释着。

“男女授受不亲!”

“嗨,这是礼节,又不是什么坏事,和咱们见面拱手、鞠躬一个道理的。”兴安觉得有趣,原来这小姑娘从没和人握过手。

她样子也就十五、六岁年纪,穿着银地浅杏色绣花的滚边上衣,在腰身部位恰到好处地收出弯弯的曲线。

下面穿条飘逸的粉色百褶裙,下摆处用丝线绣了株梅花初放,体现着姑娘家灵巧的心思,裙底微微露出红色鞋尖;

一头乌发拢在后面打成条大辫子,前边留着疏朗齐整的刘海,让人觉得清清爽爽。如清泉般灵动的大眼睛,拢两弯烟眉;

嘴唇上挑带着调皮的笑意,显出她脸颊的柔和线条,令人心中腾然跃起无限的甜意。

兴安从没见过对方,忽啦下子这么个人儿出现在面前让他心慌意乱、手足无措。“我、我……。”他比划着,脑袋里一片空白不知从何说起。

不知谁起头把它喊做磨坊街。后来就以蔡家药房为界,通往陈家大院和祠堂的北半条称为磨坊后街,弯过去向南并入官道的一半叫前街。

“知源堂”——就是俗称的陈家大院,大门上方刻的这三个字还是秀才老爹在世时的手笔。白灰墙边或蹲或立着七、八个人,兴安知道都是赶早来找工的。

如今世道不太平,人心惶惶,很多外省劳力因这一带相对安宁来找零工,尤其眼下正值收获、用人的季节。

他先在远处立脚,抖开衣服把长衫套在外面,仔细地拍拍、左右看看自己,这才走了过去。看门的朱四是熟人,看他过来忙把烟锅子从嘴角拿开,笑着虚抱一拳,问:

“秀才小哥,好几天没见似乎又结实啦?来找老爷的吧?”

伢子、七伢子,吃早饭咯~!”

兴安的笑容消失了,那是刚才提到的徐七叔的老婆在呼唤自己的儿子们。

徐七是韩老星的佃户,有力气而且人本分所以韩家原蛮看重。韩老星的爹还特地买来个女子给他成了家。

这女子能生养,共得了四个姑娘、四个儿子。谁知大女儿出嫁没几天,徐七不小心从坡上滚下去,命虽保住,一条腿却站不起来了。

韩老爷看他这样子怕误了收成,便把大部分地转给了别人种,只留下三、五亩薄地赏他度日。这点出息哪够一大家子人吃的?

也难怪,她从小到大可能还没离开过家,更不知道外面世界的丰富多彩。

云茵仔细想了想,觉得既是礼节应该不会有什么坏处,再说自己现在就在家里,怕他怎地!于是小心翼翼地伸出小手去,拉住兴安的四个手指。

对方手上的热量迅速传递过来,第一次和男人接触,感受到力量和结实,让她呼吸快了起来。兴安的心也跳得厉害。

他眼睛看着她腕子上的翠玉镯子,慢慢地屈下拇指握住这柔软、潮湿的小手,感觉好像自己可以把它包含起来,但又不敢,他非常紧张甚至要哆嗦了。

云茵很快地抽回手,转回身去掏手帕,又觉得人家还在这样做不好,她转回身来将手背在后面,把帕子握在手里揉成一团,垂着眼帘不好意思地问:“你来我家找谁,有事吗?”

那姑娘“咯咯”地清声笑起来,看他很窘的笨样子突然问:“你姓顾吧?”。

“你怎么知道的?”

“以前你来我家找爷爷说话,我路过客厅瞧见好像是你。”姑娘得意地看着他:“可你没看到我,所以不知道。”

“这么说她是陈家的姑娘,只不知道是大老爷家的云茵还是二老爷家的云嫒呢?”顾兴安心想,从气质、穿着上瞧并不华丽。

他拿定主意,鼓起勇气向前两步,伸出右手说:“我叫顾兴安,你是云茵?”

“四叔好,”兴安规规矩矩地鞠躬,按辈份朱四和他父亲是一样的。“这些天家里有事,就没来。陈老爷回了没?”

“巧了,昨晚刚到家,似乎还睡着没起来呢。要不嫌弃,你先在门房里坐坐?”

兴安听了本想下午再来,马上又改了主意,随朱四进门房里坐下等。屋里养了只黄雀,在细篾笼里跳来跳去很活泼。正要凑近些仔细看,忽然身后脚步声。

帘子一挑进来个女孩子,看到屋里有人“哎呀”一声,转身想走又停住了,回身来打量着问:“你是谁?我怎么没见过?”

霎那间顾兴安怔住了,看着这女孩子不知如何是好。

只好匆忙把才满十五岁的二姑娘嫁了,隔年又把三姑娘给了寿礼的堂弟陈仁贵的小儿子做童养媳,让老二大宁带着十二岁的小宁去侯店打工。

家里只靠徐大娘和老大徐成两个照顾地里活计,四姑娘应应照顾残疾父亲和幼弟的起居。

即便如此全家还是不得饥饱,要常挖野菜掺在粮食里才能勉强熬日子。应应和自家妹妹竹子是年龄相仿、无话不谈的密友,两家人走得熟。

老秦常去看徐七的伤,顾家也力所能及地能帮就帮一把。兴安对他们充满了同情,但他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和徐大娘间其实还有另一种暗合的默契。

小路尽头出现一座长满青苔的水车,它属于陈拐子磨坊。跨过石拱桥就是沿溪的村道。它本来没名,村公所挂牌后公家人们觉得有必要给它个称呼,使之完整坐标功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必看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