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必看小说网>都市言情>满级考古大师> 一百六十七章 随侯珠与玻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一百六十七章 随侯珠与玻璃(1 / 2)

战国时就有随侯珠的记载了,而且有板有眼。

随侯珠一直都是随国的宝贝,后来随国被楚国干趴下,臣服楚国后,随侯珠就被楚国拿走了。

虽然史料没有记载,随侯珠是什么时候落入楚王之手。

但是有记载,公元前350年,楚宣王得知秦派使者观看楚国的宝器,召令尹子西问道:“秦欲观楚之宝器,吾和氏之璧、随侯之珠,可以示诸?”

这说明当时和氏璧和随侯珠都在楚国的手上。

真要做成车窗用的那种现代工艺玻璃,肯定是做梦了。

关于玻璃器,其实还有一个非常出名的事件。

还和之前陈翰发掘的曾国墓地有关。

那就是史上非常出名的华夏瑰宝,与和氏璧并称春秋二宝的“随侯珠”!

《淮南子》:“随侯之珠,卞和之璧,得之者富,失之者贫。”

当时这把剑出土时,震惊世人!

颠覆了春秋战国时,只用金银和绿松石,来镶嵌武器的说法!

简单地说,西周时期的玻璃器朴素无华,色彩晦暗,器形简单,质地疏松,制作粗糙。

春秋战国时期的玻璃器以仿玉为主,光洁度好,工艺水平较高。

两汉时基本延续了战国风格。

玻璃,在华夏最早出现和生产的时间,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

“琉璃”,不是古代文献中所见的对于玻璃的最早的定名。

春秋战国时,玻璃器已经出现了,当时的人将半透明的称为“璃”,透明的才称“玻璃”。

后来又有“药玉”“罐子玉”“硝子”“料器”等名称,以料器一名使用最为普遍。

“琉璃”反而是唐朝之后,才成为用高温烧制的人造水晶的称呼。

大名鼎鼎的随侯珠,居然只是个玻璃珠,这个说法显然是没办法让大众接受的。

不过不管这个论调是正确还是错误。

其中有一个论点,就是认为这随侯珠可能是玻璃器。

因为,在曾侯乙墓中,就出土173颗玻璃珠!

这些玻璃珠表面布满圆圈纹,一般称作“蜻蜓眼”式玻璃珠。

东汉王充写的《论衡》,也提到:“随侯以药作珠,精耀如真。”

东汉所谓的“药”,其实就是方士们做药丸时使用的铅。

传国玉玺!

但是随侯珠,在此之后就消失了。

传国玉玺在传了1600年后,也消失了。

两千年来,有无数人想要找到这两个文明瑰宝。

但是都一无所获。

西耳室内的随葬品,确实多。

除了青铜礼器、铜镜、铜武器、铁工具之外,还有大量的陶器与玉、石、金器。

甚至还有玻璃器!

五件玻璃壁,一个玻璃蜻蜓眼珠,七对玻璃牌饰!

“卧槽,这是玻璃珠啊?!”

后来这两样东西就到了秦始皇手上。

这也是有记载的。

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曾对秦始皇劝说道:“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

这段话重点在说啥不重要,反正可以证明随侯珠,和氏璧到了秦始皇手上。

后来和氏璧拿来做了啥,全华夏人都知道。

旧《辞海》“随和”条目注释:“随侯之珠,卞和之璧,皆至宝也,故随和并称。”

传说中,随侯珠的来源,是因为某一位随侯君主,在路上救了一只神异的大蛇,然后蛇衔明珠来报答随侯。

这个传说肯定是不能信的,传说里大蛇是被打成两段,然后被随侯救活的。

而且这个传说是西汉之后才补充完全的,并非是真的历史记载。

但是历史上应该确实有随侯珠的。

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玻璃器异域风格加重,器物轻薄,透明度较好。

唐代时因为西域丝绸之路的交流,唐代玻璃器的波斯风格浓厚,作品亮丽多姿。

宋元时期则小巧精致。

当然,这些古代的玻璃,和现代的玻璃并不一样。

就算是其中最为精美,技艺最高超的,也就和现在装啤酒的大绿棒子差不多。

在华夏古代,其实玻璃器和琉璃器,是不一样的两种物品。

玻璃通常都是制作成玻璃珠,也叫做“药玉”,是铅、钡和硅酸盐的一种混合物。

而琉璃,则是用各种颜色的水晶琉璃母石,高温烧制出来的。

而且随着近些年的考古发现,也确实发现了一些两周时期的玻璃器。

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剑上,就用了一颗玻璃珠镶嵌。

而华夏的玻璃,就是用铅和其他物质混合烧制出来的。

通过文字记载和出土文物两相验证,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战国时的随国,就已经善于烧制玻璃珠了!

那随侯珠,也许就是一颗随国烧制的最棒,最好看的玻璃珠!

当然,因为这个结论实在是有些破灭。

传国玉玺到底丢哪里了,确实是千古谜题。

但是随侯珠在那,学术界还是有一个大致猜测的。

八成是随秦始皇殉葬了,在秦始皇陵的某个随葬品室内放着呢。

而这枚被传颂了近2500年的文明瑰宝随侯珠,到底是啥?

学术界有很多争论。

当广州考古所的所长傅谱,看到这些被丝绸腐物和残片包裹的玻璃器时,简直惊喜到不行!

玻璃。

对大部分人来说,都会认为这是一种舶来品。

但是实际上华夏历史上,其实也是小范围制造过玻璃的。

只是没有像瓷器、玉器等文物那样建立起完整、系统的体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必看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