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必看小说网>历史军事>天下第一小乞丐> 第25章 (1)出潼关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5章 (1)出潼关(1 / 2)

唐军顿时慌做一团,纷

此时燕军大将崔乾佑正站在山坡上观看唐军队伍,见唐军倾巢而出,不由哈哈大笑:“我已经等了好几个月了,你们终于来了!命令前锋且战且退!”

所谓的“前锋”就是充当诱兵的老弱病残,这些人或者五人一队或者十人一队,队形散乱。仅有的几千陌刀手竟然排在队伍最后面。

王思礼和唐军的兵将们见了燕军的阵型都嘲笑道:“这样混乱,如何作战?等一会儿抓住了叛军的将领再吃饭!”

这时燕军前锋旗帜倾倒,人员开始往后移动,显然是见了大唐军队害怕,想要逃跑。

王思礼一挥手:“冲锋,击杀叛军!”

而控制吴关的手段就是万春公主,这也是李隆基迟迟不给万春公主赐婚的原因。

李隆基仔细分析了一遍,感觉一切还在掌握之中,于是大声叫道:“来人,拟旨!严令哥舒翰立即出兵!每天派两个使者去宣旨!”

……

哥舒翰一直拖延到六月四日,使者来往不绝,圣旨措辞愈加严厉,实在难以再推托了。

这一日,哥舒翰放声大哭,边哭边令人召集诸位将领。

……

长安,南熏殿。

李隆基拿着哥舒翰的奏书在沉思:哥舒翰手握二十万大军,迟迟不出兵,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前叛军锋芒正盛,坚守潼关还有理由,现在叛军早已退去,只剩了数千老弱病残,为什么还不出兵?

难道哥舒翰真的要和安禄山一样反叛?

那样的话还真成了大问题,关中所有的兵力都交给了哥舒翰,京城现在毫无抵御能力,如果哥舒翰反戈杀来,后果不堪设想。

“呜...”一声苍老悲凉的哭声从哥舒翰大帐中传出。

站在帐中的田良丘、王思礼、李承光等人面面相觑,看着失声痛哭的哥舒翰不知如何是好。

哥舒翰悲从中来,一直哭了小半个时辰才停下来,用不断哆嗦的左手举着一纸诏书说道:“皇帝又在催促出关作战,这已经是第六次了!天亡我矣!”

王思礼安慰道:“这未必是皇帝心中的想法,必然是杨国忠那贼子在背后捣鬼,我看还是再次上奏陈述利弊,皇帝肯定会明白过来...”

李承光怒道:“杨国忠那狗贼恃宠而骄,仗势欺人,待我领一支骑兵返回长安,将其手到擒来,在元帅帐前斩其头颅方解心头之恨!”

大唐两万精兵随即向前冲去,简直如虎入羊群,杀得燕军先锋队丢盔弃甲,一路向后逃窜。

王思礼带兵追击,后面的军队争功心切,也一齐涌上前来。

道路狭窄,唐军十几万人拥挤在一起,顿时混乱不堪。

忽见山坡上一道道白烟滚滚升起,隆隆响声震耳欲聋。

“滚石!”有眼尖的唐军兵卒恐惧的大喊大叫。

哥舒翰坐在大帐之中,看着乌压压的将领,缓缓说道:“今日奉旨出兵。兵分三路:王思礼率领两万精兵开路,十万大军在后压阵;李承光率领骑兵在两翼掩护;我和田良丘率领三万人在黄河中坐船而上。吹响号角,即刻出发!”

低沉的号角声响彻潼关,大唐二十万守军拔营起寨,浩浩荡荡出了潼关。

出潼关往东的道路异常狭窄,道路的北面是黄河,南面是大山,大军难以展开。

唐军行进十七八里路,来到了灵宝县,道路更加狭窄,唐军出现了拥堵的现象。

哥舒翰站在船头,拿出千里镜,看到唐军前进的路上有一支队伍,旗帜散乱,人数只有数千人,知道这是诱兵,但事已至此,大军总不能退回去,于是打出旗帜命令进攻,试探敌军虚实。

有没有可能哥舒翰和安禄山联合起来共同攻打长安?

想到这儿,李隆基感觉背上的冷汗都要下来了。

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催促哥舒翰出兵与安禄山决战,无论谁胜谁负,结果都是两败俱伤,再也形不成威胁。

李隆基通过数次政变当上了皇帝,可以说是玩弄政治的高手,并不像史书上描述的那样昏庸。只是他不懂军事,总是通过政治方面的考虑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决策。

李隆基继续想道:假如哥舒翰出兵失败,自己手中还有一个棋子,那就是吴关。吴关虽然年轻,但是有了多次征伐蛮夷的经验,完全是可以守住长安的,至少也能保护自己逃离长安。

哥舒翰苦笑着说:“这与谋反何异?此话不可再提!现在皇帝已经对我起了疑心,万万不可让此等言语再传到京城去!”

田良丘比较持重,思考半天说道:“叛军势大,且都是精兵,其帐下大将都久经沙场,我军乌合之众,绝不是敌手。

如果贸然出关,肯定会中了埋伏,倒时候损兵折将,皇帝必然归罪于元帅,而守住潼关,还有一线希望。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认为无论皇帝如何催促还是坚守潼关为上策!”

哥舒翰长叹一声:“出兵是死;不出兵是抗旨不遵,也是死。我的命已经到头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必看小说网